年仅38岁!感动无数网友的大学老师,从确诊到去世仅9个月...这种病为何如此凶猛?
近日
一条朋友圈感动了无数网友:
“趁活着,
把人生的句号先描上。
皮囊而已,
能用的都拿去用吧!”
6月4日凌晨3时50分
浙江一大学男教师
因病去世,
年仅38岁。
依照他生前遗愿,
“逝世后捐赠眼角膜和遗体”。
给学生们上“最后一课”
1986年出生的徐金宝,是浙大宁波理工学院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教师。在他的微信朋友圈,大多是参加马拉松、陪着孩子户外运动的场景。阳光、谦逊、热爱生活,是很多人对他的评价。
徐金宝2023年于浙大宁波理工学院(下排中间)
直到去年12月,徐金宝认真地坐在妻子程娜的对面,表情严肃:“如果我去世了,我想捐赠眼角膜和遗体,希望得到你的同意。”
那个时候,距离徐金宝确诊胆管癌仅3个月时间。看着眼前因生病化疗而日益憔悴的丈夫,程娜最终选择支持他的决定。
“我知道他一直有这样的想法。他说,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,给学生们上‘最后一课’,也给自己的两个孩子上‘最后一课’。”程娜说。
当然,不可能完全没有顾虑。眼角膜捐赠,已渐渐被更多人所熟知和接受。但捐赠遗体用于医学教学解剖,还是让年长的亲属们一开始有些难以接受。
“在我们接收的遗体里,大都是60岁-90岁的为主。像徐老师这样的年纪,确实是比较少见的。”浙江大学医学院人体解剖实验室姜老师说。
“我跟妈妈和婆婆说,你们的儿子在做非常了不起的事情,他是我们全家人的榜样和骄傲。以后等孩子长大了,我也会告诉他们,你们的爸爸奉献了自己,是一个伟大的人。”程娜说。
从确诊到去世仅9个月
胆管癌为何如此凶残?
为什么胆管癌发展为何这么快?浙江省人民医院肝胆胰外科、微创外科主任张成武主任医师介绍:
什么是胆管癌
根据发病部位的不同,胆管癌可以分为肝内胆管癌和肝外胆管癌两大类。肝内胆管癌其实属于原发性肝癌的一种,肝外胆管癌又可以根据发病部位分为肝门部胆管癌和远端胆管癌。
恶性程度高
肝内胆管癌和肝外胆管癌总体上的生物学行为较差,通俗地说就是恶性程度高,发展相对快、预后相对差。临床中,肝内胆管癌的恶性程度更高。
症状不明显易导致延误就诊
肝内胆管癌和肝外胆管癌的最大区别是,肝内胆管癌的症状往往不明显。肝外胆管癌容易引起胆管堵塞,胆汁淤积引发黄疸,一旦出现症状,患者更容易注意到,临床发现时病期相对较早。由于肝内胆管癌的症状表现不明显,延误就诊,因此一经发现,肿瘤往往已经比较大,病期较晚,手术可能性低。
一旦不能手术,肝内胆管癌的治疗以化疗为主,但目前没有非常有效的药物,治疗效果不理想。张成武主任认为这位教师从确诊到去世仅9个月,所患胆管癌的类型为肝内胆管癌的可能性较高。
胆管结石是胆管癌的高危因素之一
胆管结石人群发病率更高
张成武主任介绍,胆管癌的发生主要和年龄与性别(60岁以上,男性多于女性)、家族遗传史、胆道相关疾病史(慢性胆管炎、胆管结石)等有关,其中,尤其要注意胆管结石。虽然不是所有胆管结石都会引起胆管癌,但胆管结石人群在胆管癌的发病率更高。
胆管结石本身不会变成癌,但它的存在对于胆管黏膜来说就是一种机械性刺激,在长期持续刺激下,易引发胆管壁慢性炎症,胆管壁出现增生,继发感染。长此以往,就可能引发胆管癌。同时,胆管内结石往往是多发性的,不只有一处。
可通过磁共振辨别真假
“肝内胆管结石”在体检报告里出现的频率很高,但其中很多都不是真正的肝内胆管结石,而是肝内钙化灶。肝内钙化灶和肝内胆管结石在B超影像上非常相似,大多时候仅靠肉眼观察没办法准确区分开来。
一般情况下,如果真的是肝内胆管结石,往往检查报告还会同时提示胆管有扩张,如果没有胆管扩张,很可能就是肝内钙化灶,即钙质在肝脏内的沉积,不会自行消失,但它的存在不会对健康造成任何影响。张成武主任建议,如果实在担心,可以做磁共振明确。
超过2厘米、长期存在的
胆囊结石需重视
胆结石可分为胆囊结石和胆管结石,通常我们讲的胆结石以胆囊结石为主。
张成武主任提到,一般来说胆囊结石是否危险主要看两点:2厘米是一个“分水岭”,结石越大,癌变的风险越高;结石存在的时间越长,对胆囊的刺激时间越长,癌变的风险也就越高。几乎80%的胆囊癌患者都合并有胆囊结石,且有胆囊结石的患者发生胆囊癌的几率超过正常人近30倍。
张成武主任提醒,相比起有症状的胆囊结石,无痛性胆囊结石反而更可怕,因为没有明显症状,患者不会想到就诊,一旦有症状,病情往往已经比较严重。胆囊结石很常见,但不能因此轻视它,发现后及时至正规医院专科就诊,遵医嘱治疗或复查。
综合整理自宁波晚报、都市快报、宁波发布、上观新闻等
本期编辑:凌睿
往期推荐